毛泽东一家人——从韶山到中南海(十九)

  十九、毛泽东对姣姣说:“你的名字叫敏,但不一定叫毛敏,可以叫李敏。”

  1936年冬,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的保安县,贺子珍带着负伤的身体在保安一孔窑洞里生了一个女孩。一起长征的邓颖超、康克清等女同志闻讯前来庆贺,邓颖超见依偎在贺子珍怀里的这个女孩又瘦又小,便爱怜地说:“真是个小姣姣呀!”毛泽东听邓颖超这么一说,想起了《西京杂记》中“文君姣好,眉色如望远山,脸际常如芙蓉”,因此取其意,正式取名毛姣姣了。这就是毛泽东的长女李敏。

  1937年10月,贺子珍离开延安,去苏联治病,1940年,4岁的姣姣来到贺子珍身边,母女相依为命,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,直到1948年冬,她们才随王稼祥夫妇从莫斯科回到哈尔滨。

  1949年春夏之际,贺子珍的胞妹贺怡,带着毛泽东的重托匆匆赶到沈阳,她在了解了贺子珍的全部情况后,根据毛泽东的嘱咐,将姣姣带回北平,她俩转道来到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———北平的香山,毛泽东听说爱女姣姣回来了,十分高兴,连忙从办公室里出来迎接,那天,姣姣穿着深色的薄呢裙子,梳着两条刚到肩的辫子,脚上穿着一双大皮鞋。充满着稚气,也充满着洋味,在战争年月,革命队伍里的孩子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,穿着土布衣,很多人的衣服都是用父母的旧军装改制的。因此,李敏的服装当时在这些孩子中独树一帜,令人耳目一新。毛泽东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亲生女儿,充满爱意地说:“我的小外国人,爸爸欢迎你。”

  姣姣要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中学了,毛泽东决定给取个正式的学名。他打开《论语》,翻到《里仁》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———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然后,对姣姣解释说,讷,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;敏,则解释很多。毛泽东讲到这里,又打开了《辞源》,指着“敏”字,解释道:敏字有好几种解释,如敏捷,聪敏。《论语·公治长》中说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
  毛泽东对姣姣说:“你的名字叫敏,但不一定叫毛敏,可以叫李敏。”

  “为什么?大哥叫毛岸英、二哥叫毛岸青,他们都跟爸爸姓毛,我为什么不姓毛?”姣姣睁大眼睛,十分不解地问。

 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姣姣的头说:“姣姣,爸爸姓毛,这是不错的,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,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、子任、李得胜等十多个名字,爸爸特别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。”

  原来,在1947年3月,蒋介石调集20万军队进攻延安,党中央临时放弃延安。为了革命的需要毛泽东用了李得胜这个名字。李得胜即“离得胜”的谐音。

  从此,毛姣姣就改成李敏这个名字了。李敏就成了她的学名。

  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完了中学,195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,在大学期间,李敏有了自己的心上人。

  李敏的这位意中人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孔令华。孔令华是杨虎成将军的部下炮兵旅长孔从洲将军的儿子。孔从洲在西安事变中作过有益的贡献,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。

  由于李敏与江青发生矛盾,于是她便向父亲提出搬出去住的意见。毛泽东听了颇有感触地说:“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。”开始,李敏与丈夫搬出毛泽东的寓所,住到了中南海另一房内。过了一段时间,由于贺子珍与毛泽东在庐山秘密会见后受到刺激而生病,李敏赶到南昌去照顾母亲,回到北京后,李敏与毛泽东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。

  她说:“我觉得妈妈一个人生活很苦,我又不能在身边照顾她。我想把妈妈接来,同我一起住,这样也好有个照顾。”

  “你妈妈到北京来,她能忍受得了江青的气吗?”毛泽东的语调极其缓慢而沉重。

  “我同妈妈搬出去住,不住中南海,江青管不着。”李敏跟着父亲叫江青的名字。

  “你以为不住在一起,你妈妈就可以不受气了?”

  “那您说怎么办好?”

  “我能有什么办法呢?李讷都18岁了。”说这句话时,毛泽东的语调更低沉了,脸上流露出难言的痛苦。

  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李敏遭到批斗,被关押达5个月之久。在北航,孔令华也受到运动的打击。李敏、孔令华觉得这是江青一伙在捣鬼,决定去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。

  经过一番周折,李敏来到毛泽东住处,她一进门,正巧碰上盛气凌人的江青。“小保皇回来呀!现在正搞运动,回来干什么?想摸底呀?”江青大声挖苦说。

  江青这番挖苦的话,毛泽东听得真切,他从屋里走出,一边拉着李敏进去,一边反驳着江青:“当小保皇有什么关系。回来摸底,光明正大,搞运动不准女儿见父亲,岂有此理!”

  随着“文革”的不断发展,李敏和孔令华对江青的做法越来越不满。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,他们决定向父亲反映情况。两人写好一封信,因担心落到江青手中,改为口头汇报。汇报内容主要是反映江青以毛泽东的代表、化身自居,到处活动蒙蔽群众,搞阴谋诡计,破坏党的原则等问题,他们来到中南海,却被拦在大门外。李敏气愤地质问:“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?搞运动就是骨肉分离?我爸爸知道了也决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。”回家后,她大哭了一场。

 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,李敏总共才见父亲三次面。

  一次是1972年。陈毅去世,毛泽东出席追悼会,过后就病倒了。李敏闻讯赶去看望,毛泽东拉住女儿的手,深情地说:“姣姣,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,你要常来看我啊!”李敏不便向他诉苦,只是含着眼泪点点头。

  第二次大约是1975年。李敏在外地接到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,说毛泽东病重,让李敏去看他。等李敏急急火火地赶来时,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,说:“主席抢救过来了,好多了,你走吧。”李敏见父亲还没醒过来,不肯走,说:“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。”

  “你呆在这里,主席出了问题,你负得起责任吗?”江青的话又冷又硬:“你要这样,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。”

  李敏仍然不肯走,她气愤极了说:“我看爸爸还要你让吗?”正守候在那里的华国锋和汪东兴,看着两人僵持不下,只得过来动员李敏,让她走了。

 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,那是1976年她在看到中央某文件中谈到毛泽东的病情以后,便不顾一切,立刻赶到中南海。正巧江青不在,她进去了,见到了仰卧病床、脸容憔悴的父亲。毛泽东见女儿来到跟前,很高兴,用微弱的声音同她拉了一会儿家常。

  毛泽东还对李敏做了一个手势,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,说了一句话。李敏没听清,因此没作任何表示。事隔多年,有一次她和朋友琢磨起这个手势,才明白那是父亲用来向她打听母亲的情况的表示。因为母亲曾用过“桂圆”的名字。

  当时,毛泽东见李敏没明白自己的意思,便不再说话,无力地闭上眼睛。李敏就退出来了,这是李敏同父亲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

返回《关于毛泽东的故事》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