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一家人——从韶山到中南海(二十)

  二十、李敏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,来自于她的爸爸毛泽东,也来自于她的妈妈贺子珍。

  孔令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孔从洲的次子,陕西省西安市人。1958年8月29日与李敏结婚,成为毛泽东的长女婿。

  孔令华爱上李敏,是爱她的气质、人品和思想,喜欢她那天生丽质及其身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。自然,对于李敏的家庭出身,尤其是她的父亲毛泽东,孔令华是敬佩不已的;能够成为毛家一员,亦不能不令人兴奋。因此,当李敏和他一起商量结婚成家时,他心里充满了欢乐,完全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。

  8月29日,孔令华和李敏的婚事在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颐年堂举行,由毛泽东亲自主持。当时,孔从洲还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工作,正来北京开会,毛泽东在这天派秘书把他接来,共同为孩子们庆贺。这天请来的客人,主要有蔡畅、邓颖超等同志,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、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,卫士长李银桥和秘书罗光禄等,婚宴简单而又热闹,气氛十分轻松愉快。毛泽东兴致特别好,高兴地喝了喜酒,祝愿孔令华和李敏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,生活幸福。宴毕,同参加婚礼的人一起合影,又特地同孔令华、李敏合影留念。

  婚后,孔令华和李敏同毛泽东一起住在丰泽园内。毛泽东非常喜爱他们,关怀他们的成长,经常到他们的房间看望,同他们交谈。当时,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挫折,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,党内掀起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热潮。孔令华在毛泽东的建议下,也抽了很多时间钻研政治经济学。他学习十分刻苦,每遇难点,就向毛泽东请教,并写下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,受到毛泽东的称赞。

  不幸的是,他们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欢快生活没多久,就因与江青不和而结束了。他们结婚,江青不在北京;出于不正常的心理,江青以后对他们一直非常冷淡,并常寻衅滋事。为了使毛泽东有一个安宁的工作、生活环境,他们带着出生不久的男孩搬出了中南海。

  孔令华大学毕业后,留在北航任助教。“文革”中他也受到了冲击。

  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与世长辞。江青不让他和李敏去守灵,他感到极度压抑和悲愤。10月6日,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,举国上下一片欢腾。孔令华也感到一扫心头阴霾,终于扬眉吐气了,翌年9月,他和李敏一起陪同贺子珍从上海赴北京,到纪念堂瞻仰毛泽东遗容。

  孔令华曾在航天部一家高科技开发公司任总经理。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,他集资百万,请有关部门协助编辑出版了一部大型毛泽东纪念画册,生动、概括地反映毛泽东的光辉一生。画册设计独特,装帧精美,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。

  李敏的身体一直不好,在苏联时,她年龄小,在严寒季节里,因衣食不足,大脑曾受冻伤。回国后,虽经治疗,她健康状况有所好转,但仍是疾病缠身,经常住院。

  如今,年逾花甲的李敏,身体比较虚弱,已经在家休息好几年了。李敏细挑的身材,面庞清秀,留一头齐颈短发,看上去不像她实际的年龄。她的容貌似乎与母亲贺子珍更相像,所不同的是她多了副深棕色的近视眼镜。她上身穿一件咖啡色开丝米外套,下身着草绿色军裤,显得十分朴素。

  李敏家里摆设也很简单。与众不同的是,在中间的起居室里,置有一件长1.2米、高0.7米的毛泽东的遗像,遗像四周用有机玻璃密封着,两边簇拥着永不凋谢的绢制鲜花。正中放着她和丈夫孔令华率子女敬献的花圈,挽联上“永远继承爸爸的遗志”几个隶书黑字,既勉励着他们一家人,也令人肃然起敬。

  李敏家的住房非常普通。她住在二楼,因身体缺钙,行动不便,几乎终年不出家门。平时,丈夫在外奔波,她和女儿孔东梅相依为伴。

  作为毛泽东的女儿,李敏从小受到了严格的教育,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。

  一次,李敏的好友王桂苡到李敏家,看到李敏家那些破旧家具时,说:“呀,你这些家具早超过‘服役期'了,该让它们‘退役'了。”

  她却说:“这些东西还能用,不能叫它们‘离退休',还可以为我‘发挥余力'嘛。”

  平常吃饭时剩的饭菜,她留着要下顿吃。别人说:“放得时间长了,吃了会生病的,倒掉吧!”

  “别倒。”她说,“还没变质,加火多煮煮,可以吃,倒掉太可惜了。可不能浪费。”

  李敏这些习惯,很像她的爸爸毛泽东。她说过:“爸爸吃饭离不开辣椒。当年在江西瑞金时,妈妈给她炒了一大碗辣椒,他舍不得一顿吃掉,留着吃了两天。那时条件差,天又太热,辣椒不仅变了味,上面还长白毛毛,妈妈怕他吃坏肚子,就给倒掉了。不料他吃饭时非要那碗剩辣椒不可,没找到就不高兴了。听说给倒了,就生气地说:‘莫倒嘛,重新煮一下照样能吃。哪个要你倒掉的!'”

  李敏穿戴也不讲究,更不追时髦。当姑娘时就是这样。她天生丽质,却从来不打扮。进入中年后,就更随便了。冬天,她总是一身部队发的衣裤,很少见她穿别的什么衣服。女儿不穿的运动衫,倒成了她的新潮时装。春天,不是部队发的那种男女不分的衬衫,就是自己补了又补的短褂。外套照例是一套老式军服。

  有一回王桂苡要她上街时,她只找到一双黑色平跟皮鞋。鞋头已经磨白了,其它部位也褪了色,鞋底早已磨薄,连鞋口也豁了。她穿上后,王桂苡说:“你这双鞋,还是贴上标签,送博物馆去当收藏品吧!”李敏说:“要送也得再穿几年。它还结实。穿着它总比过去露脚丫好吧!”

  王桂苡又说:“这种鞋,连街道的老大妈们也都不穿了。”可李敏却讲:“只要还能穿,为什么不穿呢?不是说笑破不笑补吗,干净整洁就行了。暖时莫忘冷,饱时莫忘饥。这可是老人常说的话啊!”

  尽管如此,李敏对朋友却从不吝惜,总是那么热情,照顾周到。

 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,湖南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人,准备集资在韶山建碑塑像,李敏闻知后,特意捐出1000元,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。

  如果说,李敏的许多优秀品质主要来自她的爸爸毛泽东,还应该说,也不少属于她妈妈———当年的井冈山女杰贺子珍所给予的;她的性格形式,可以说更多地是受了妈妈的影响。她的文静内向,显然与她妈妈贺子珍的长期沉默以至隐居有关;尝够了辛酸苦涩的妈妈,更教会了她应该怎样关心和爱护别人。

  认识李敏的人都说她是一位善良而宽厚的人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

返回《关于毛泽东的故事》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