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一家人——从韶山到中南海(二十六)

  二十六、毛岸青成了邵华家的常客。婚后,毛泽东风趣地对儿媳说:“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,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!”

  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后,毛岸青成了邵华家的常客,邵华的母亲对岸青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。特殊的家庭背景也使邵华经常见到毛泽东。几十年后,邵华回忆起与毛泽东相处时的情景仍是一往情深,她动情地说:“在我们面前,他是一位慈父,我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,所以很希望跟他见面,他非常慈祥。心里的话讲给他听以后,有什么疙瘩,比如跟同学闹意见啦,本来自己还觉得很严重,跟他一说,然后看他这么慈祥的一笑,就什么都化解了,忧虑烦恼也消除了。更何况他在安慰你的时候,几句幽默的话语,就会使你觉得自疚,心想怎么这种事情也说,怎么那么在意?”

  “父亲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,他对我们学习也是很关心的。我们那时很要强,总喜欢拿着五分的‘满堂红'就很高兴,而主席却不这样。他对我们讲: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你不能把你的时间平均分配使用,应该抓住主要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,不要局限在老师讲的内容上。'他不注重表面上的‘满堂红',而是引导我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将来需要或者是爱好上去,有更深层次的追求。他就是这样来引导启发我们的。”

  两家的密切交往,使邵华和毛岸青的关系进一步密切。

  1960年,邵华因病休学去大连疗养,毛岸青也在那里。在这之前,他们已谈朋友了。毛泽东非常关心他们的终身大事,他在给毛岸青的信中写道:“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,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,你应好好接待她们。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,是不是?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?少华是个好孩子,你可以同她谈一谈。”在毛泽东的关心下,他们在这一年结为伉俪。

  1962年春天,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了北京。毛泽东见到他们,风趣地说:“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,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!”当时,毛岸青的组织关系在总参,毛泽东便叫他们去向罗瑞卿叔叔请假,一同回湖南探亲。

  遵照父亲的嘱托,两人先到板仓祭扫妈妈杨开慧的陵墓,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。然后,双双回到长沙,这可乐煞了90高龄的外婆向振熙老人。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,眼里闪着慈祥的亮光。她一手拉着岸青,一手拉着邵华,端详来端详去,总是舍不得松手,眼里渐渐盈满了泪花。

  学生时代的邵华,聪慧活泼,感情细腻,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主义,她热爱自己的专业,对学习要求严格,进取心很强。在大连养病期间,她为学业被迫中断常焦急万分,一度曾情绪低落。有人劝她转学大连,她不愿意,舍不得离开北大;而病体一时难以康复,又离不开大连,况且岸青亦在此养病,也不忍心走开。她把自己左右为难、颇为伤感的心情告知了毛泽东。很快,毛泽东给她写了一信:

  你好!有信,拿来,想看。要好生养病,立志奔前程,女儿气要少些,加一点男儿气,为社会做一番事业,企予望之。《上邪》一篇,要多读。余不尽。

  父亲六月三日上午七时这封信虽短,但言词凿凿,寓意深刻。信中提到的《上邪》,是汉朝民间歌谣《铙歌十八曲》之一。全词为:“上邪!我欲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。山无陵,江水力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及敢与君绝。”上指天。邪,通耶,语气词。上邪,就是“上天啊”的意思。这是一个女子表示坚决跟她的情人相爱的誓辞。毛泽东要邵华多读《上邪》,并在信中写了许多鼓励的话,是希望坚强一些,不要过于缠绵伤怀,为眼前的困境所难倒;要以事业为重,要像古代女子执着地追求爱情那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。

  邵华读了这封信,深受感动,精神大振,病情似乎好了多半。她决定按照父亲的话去做,积极治病,恢复健康,继续完成未竟的学业。力争学有所成,将来业有所创,不辜负父亲对她的殷切期望。不久,经和岸青商量,得到他的支持,邵华又回到了北大,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学业。

  邵华开朗豁达的性格也恢复了,对岸青更加关心,更加体贴了。

  随着性格的磨合,特别是1970年他们的宝贝儿子毛新宇的出世,三口之家更是温馨甜蜜。

  毛岸青爱读书已成癖,兴趣也十分广泛,多才多艺,但好静不好动。他每天按时起居,生活很有规律。他还特别喜欢读俄文,说俄语,床头、手头总离不开俄文书籍。他在苏联整整呆了11年,回国后不仅保留了苏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,连语言习惯也难改过来。有时说普通话找不到合适的汉语词汇,他就用俄语来表达。

  毛岸青爱下棋。他的国际象棋称得上是家中的权威,邵华不是他的对手,有时邵华和来访的朋友联合起来对付他,但每次都以岸青的胜利而告终。可是,一下中国象棋,岸青往往就甘拜下风了。

  毛岸青一家三口。各人有各人的爱好,在看电视上常有冲突,意趣盎然,音乐节目和英语讲座是毛岸青的保留节目;邵华喜爱文体活动,爱看足球赛和“体育之窗”;儿子新宇却爱看京戏。毛新宇上中学时住校,一星期只回家一次。一个周末,正遇上中国女排赛,邵华真想看,可是毛岸青却笑着说:“算了,儿子难得回来一次,我们俩都不要争了,就让他看京戏好了!”

  毛泽东逝世后,每逢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,毛岸青、邵华全家必去“毛主席纪念堂”悼念,风雪无阻,从不间断。在肃穆的大厅里时,他们恭恭敬敬地把精美的花篮摆在老人家的座像下,深深地鞠躬静静地默哀。然后,三人搀挽着,一齐来到水晶棺室,瞻仰毛泽东遗容。每当此时,邵华总是想起毛泽东与她谈诗论文时的情景,殷殷教诲不绝于耳,便情不自禁热泪盈眶。

  邵华还多次陪毛岸青去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乡,追寻父母早年革命活动的踪迹,缅怀他们为革命献身的光辉一生。

  1977年,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,毛岸青和邵华回到了老家湖南。“我们含泪伫立桔子洲头,漫步湘江两岸;回清水塘,登岳麓山;徘徊板仓小径,依恋韶山故园……万千思绪,随山移水转”。(《我爱韶山红杜鹃》)这万千思绪,有对毛家六烈士不尽的怀念,有对一代先辈革命成功的热情讴歌,也有对毛泽东教育子女的点滴追忆。追昔抚今,毛岸青和邵华感到他们这代人肩负的重任:继承先辈的遗志,教育好下一代,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!

  邵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。她的知名度很高,几乎家喻户晓。1995年7月28日,身为军事科学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的邵华,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

返回《关于毛泽东的故事》目录